Service Mesh 治理模式
治理模式切换
Rainbond 自 V5.3 版本开始,加入了应用治理模式切换功能。应用治理模式主要指组件间通信模式的治理,目前支持内置 ServiceMesh 模式和 Kubernetes 原生 Service 模式。
- 内置 ServiceMesh 模式(默认)
内置ServiceMesh模式需要用户显式的配置组件间的依赖关系,平台会在下游组件中自动注入 sidecar 容器组成 ServiceMesh 微服务架构,业务间通信地址统一为localhost(127.0.0.1)模式。作为 Rainbond 中默认的应用治理模式,通过 sidecar 实现了服务组件间 A/B 测试、智能路由、限流、熔断等治理功能。了解更多请参考 服务间通信。
- Kubernetes 原生 Service 模式
该模式组件间使用 Kubernetes Service 名称域名进行通信,用户需要配置每个组件端口注册的 Service 名称,治理能力有限。
- Istio 治理模式
Rainbond 将 Istio 作为 插件方式引入 Rainbond 应用治理模式体系,组件间的治理均由 Istio 提供。
切换的影响
对于用户而言,切换到不同的应用治理模式,最需要注意的,是组件之间相互访问方式的变化。新增的 Kubernetes 原生 Service 模式,意味着用户可以使用原生 Kubernetes 中的 Service name 的方式访问对应的服务组件了。
如何切换
应用治理模式切换的入口,位于应用拓扑图视图中。在 治理模式 处,即可在两种应用治理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如果从内置 ServiceMesh 模式切换到 Kubernetes 原生 Service 模式,那么需要用户定义当前应用下,所有开启对内服务的端口的 内部域名。
内部域名 即作为该端口全局可解析访问的地址。
简单讲,在这里定义的域名,在整个集群中,会被解析为 Service 的 CLUSTER-IP 地址。
$ kubectl get service -A
NAMESPACE NAME TYP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9dcf3ab241c445afad7a9a90b1b7c9a7 gr12238e-80-dbeb ClusterIP 10.43.234.35 <none> 80/TCP
通信变量的改动
如果你不了解何为通信变量,请先阅读 通信变量注入。
对比于默认的内置 ServiceMesh 模式,Kubernetes 原生 Service 模式中依然存在通信变量。不一样的是,通信变量的值,不再是固定为 127.0.0.1 这一本地回环地址,而是变为了上文提及的内部域名。这一改动,是为了方便使用通信变量来确定依赖关系的用户,在不改动配置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正常的使用通信变量完成组件间的调用。
# 示例中 APP2 组件的 80 端口,其通信变量变成了如下的形式
NGINX_HOST=gr12238e-80-dbeb
NGINX_PORT=80
依赖关系的改动
即使 Kubernetes 原生 Service 模式不再需要依赖关系提供 sidecar 插件来实现组件之间的通信,但是依赖关系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
依赖关系呈现的应用拓扑图非常直观好看。
-
依赖关系可以用来传递通信变量,方便用户在不改动配置的情况下,可以正常的使用通信变量完成组件间的调用。
切换至 istio 治理模式
📄️ Istio网络治理模式
在 Rainbond 中使用 Istio网络治理模式